同样是助听器为什么价格差距这么大

导读:从助听器这种设备诞生以来,围绕着它的讨论便从没有停止过。尤其是“价格”。

从老式的模拟机以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的价格开始陈列在药店柜台甚至农村集市的摊位,到现如今各个城市的中高端机器以几千甚至几万元的价格摆上了全国连锁的专营店,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懵,不都是助听器吗?价格怎么差这么多?

其实大家都知道,人们之所以需要助听器,是因为听力受损,耳朵没有之前灵敏了,有可能是听不清别人说话了,经常漏听或者听错了,曲解了对方的意思,从而影响了正常交流。

那么为什么会出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不同频率组合成的,就像音乐是由高中低音组成一样。恰巧耳蜗的构造和对声音的感知部位不同导致每个频率损失程度是不一样的。这里就要引出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了:助听器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验配,不能随意购买。

比较原始的助听器,比如:盒式的,单通道的,不可电脑调试的(只有手动调节音量大小功能的)这些助听器,他的功能只是一个单纯的放大,就好比挂了一个扩音喇叭在你耳朵边,但是由于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不一样,不同的人带这种助听器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听力图复杂,波动大的,简单的一刀切式的放大,可能会造成有些频率的声音过大或过小,还是听不清。比如按照高音损失的量去补,低音又太大了,耳朵受不了,即:声音小了听不清,声音大了又震耳朵。久而久之,非但没有良好的效果,还会伤害患者的残余听力。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这种助听器是没有作用的,甚至会有很多负面效果,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是这种助听器“不合理补偿”导致的。

那么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元的数字助听器是怎么工作的呢?有测听经验的患者大都知道,测试时要通过对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8000Hz进行详细测量来评估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甚至在相邻的两个频率相差过大时还要加测中间频段,这里说的还只是气导,真正的测试还需要骨导,不舒适阈等数据综合起来来评估患者的具体病变位置,听力损失程度等,当验配师拿到这些数据,就可以选择相应合适的助听器,通过电脑将听力数据输入进去,在跟患者一边交流一边调试,患者也可以对自己听到的声音不满意的地方告诉验配师,验配师再进行相应的修改。

总结一下,就是患者每个频率的损失不一样,所以需要助听器根据听力图,缺多少补多少,然后再根据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等来进行进一步的精细调试,这样验配出来的助听器,没有杂音,不会伤耳朵,声音更接近自然,患者佩戴更舒适。

我们再细分数字机的通道,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台播放器,如果只有一个音量钮,所有声音都只能一起调节大小,那就可以说它只有1个通道,这是典型的一刀切,没办法根据患者具体需求来调节。但是如果这个播放器有三个音量旋钮,每个钮分别负责高中低频呢?比如分别用来调整低频(125-1000Hz),中频(1000-4000Hz),高频(4000-8000Hz)三部分的音量,那么他就有三个通道了,可以根据患者情况提供更进一步的修改调试。以此类推,通道越多,声音调节的越精细,声音补偿效果越好,越接近真耳效果。现在我们知道要得到好的助听效果,通道数量是较基础的,越多越好,当然价格也是随着通道数量水涨船高。

同时助听器内置的其他功能也会对助听器价格产生影响,比如单/双麦克风,较大功率,降噪能力,是否带无线功能等,此外还有品牌,知名度,助听器的尺寸大小等因素。
 
 

  
相关文章:助听器自救专题|定制式助听器无声、声小或断续如何解决相关文章:我们该如何选择专业的验配机构呢?